|
朔州地处塞外,在历史上一直是汉族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草原文化
碰撞和结合部,文化相互渗透,反映在民风上,特点较为突出,从秦汉到明
里始终是中原汉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所在。在长期清这的历
史发展过程中,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族文化的同时,也继承了汉
族的风俗与生活习惯并逐渭汉化,从而使朔州的民情习俗,既有汉民族和北
方地区的共同之处,也有浓郁的塞北特色。这些习俗和各地习俗一样,起始
时或多或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,然而经过历史的变迁,一些陋习已被人们抛 |
弃,而另一些传统民俗,则被融进进了积极健康的意义,而流传至今。
朔州的民生习性,史书多有记载。《辽史地理志》记载:“并州北有代、朔……共民执干戈奋武工,
风气刚劲,自古为用武之地。”明万历版《怀仁县志·风俗》载:“怀仁无健武好讼之风,有务农勤本之
实。虽穷乡僻里,亦知崇尚诗书,人文视前颇盛。”《大明一统志》载:“应民淳事简,乐于家业少事商
贾。”“山阴俭约相素,惟务农业。”(见《隋书·地理志》)《朔州志》载:“其民憨厚坡度实,强悍
直爽,勤于耕耘,惯于牧养。”《右玉县志》载:“右民性格温顺,不思越轨;淳朴厚道,耿直重情,勤
劳简朴,保守知足;崇拜神灵,敬神尊祖。”“平鲁人勤劳勇敢,朴直淳厚。”(《平鲁县志》)。悠悠
历史铭记了朔州的灿烂文化;漫漫岁月刻印着朔州人民淳厚的民风民俗。 | |
【元宵灯节】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是这里的人们最热闹的
时候。元宵节又称"灯节",起源于汉唐,清代观灯 和搞社火相结合。解放后,这一传统一直继承。
88年开始搞大型灯展、各单位制作彩车、举办踢 鼓秧歌大赛,2000年举办了新世纪首届灯会、在
区县第一次开始安装“电子礼花灯”,2001年高 层建筑安装了大型霓虹灯,增加了过街彩门、引
进了怀仁大旺火、恢复了1986年搞的“九曲黄河 灯”,“电子礼花灯”由原来的两棵增加到十四
棵。朔州市的元宵节过的一年比一年好。 |
|
|
【骡驮花轿】 “喜轿”也称“花轿”是旧时婚嫁礼仪性的
交通工具,以表示新娘是“明媒正娶的原配夫 人”。喜轿有一至五乘之分,为四人抬、八人
抬不等。。朔州平鲁一带至今还保留着“骡驮 轿”的特殊交通工具,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
着一乘三乘以上的花轿。“骡驮轿”所使用的 两头骡子,是训练有素骡子,体质壮、毛色好、
听“骡夫”的话。“骡驮轿”的花轿作功考究、 木料结实、雕刻细腻、结构严谨;它同其他花
轿最大的区别是结实牢固。 |
“骡驮轿”的花轿装饰其图案皆具有喜庆 吉祥和成双成对的意思,如双凤凰、双蝴蝶、
双蝙蝠上下盘旋,两两相对组成,含有夫妻之 间和和美美、相亲相爱之意;也有双鱼和双兔
等,俗称“滑鱼急兔”。这里的山区至今仍然 保留着“骡驮轿娶亲”的习俗。
平鲁的“骡驮花轿曾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套 节目《外国人看中国》栏目中播出。中央人民
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虹云女士也亲临平鲁为 《黄土高原风情》拍摄“骡驮花轿”。 |
|
|
【踢鼓秧歌】 踢鼓秧歌始于辽金(即南宋)时期,流传
在山西晋北地区平朔一带。相传梁山好汉被害 之后,有董平、刘唐、呼延灼等人流落在此。
他们的后裔为纪念先辈的壮举,打扮成梁山英 雄形象,编演成梁山好汉“备马出子征”、
“刀杀四门”等故事,踢鼓秧歌逐渐演化而成。 数百年来,平鲁踢鼓秧歌在继承和发展的
过程中,不断溶进了边塞人民刚毅豪爽、质朴 善良的精神和气质,同时踢鼓秧歌也吸收了许
多民间武术的动作招式和古代步兵步阵的阵法 路线。踢鼓秧歌实际上是一种舞蹈,广场艺术,
它一直作为当地群众每年春节和元宵节期间 “闹红火”文艺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。
|
平鲁踢鼓秧歌的风格和特点:
1、场面宏伟壮阔、气势热烈激昂。队形调 度开阔,变化无穷,舞蹈动作幅度大、力度强,
锣鼓、唢呐、笙管、大号铿锵激越的伴奏,舞 蹈起来、排山倒海、气势极为壮阔。锣鼓喧天, 催人振奋。
2、秧歌舞蹈结构严谨,整体效果好、角色 表演自由粗犷、矫健威武、性格突出。
3、踢鼓秧歌舞队由16角色组成,各自分工 严密。每个角色个人动作又各有身份、年龄、
性别、性格的特点,既有自由又不能越轨。个 性、共性结合、角色之间密切配合、相互映衬、
错落有秩、丰富多采。表现了边塞人民群众的 感情气质和精神风貌。
|
|
|
平鲁踢鼓秧歌的服饰与音乐
平鲁踢鼓秧歌的服饰简洁、绚丽、古朴、 大方;适宜广场表演,富有民间特色。平鲁踢
鼓秧歌的伴奏以打击乐为主,常用的打击乐器 有大鼓、大锣、小锣、一副的大镲、一副水镲。
有时大场子或者小场子用民乐,用以渲染气氛, 所演奏乐曲有《大得胜》、《小得胜》、《将
军令》、《出对子》等。踢鼓秧歌的大场子伴 奏一般民乐固定形式,各种鼓点随机应变,灵
活运用,以配合演员动作,激励演员情绪,烘 托整个场面。这种灵活多样的伴奏方法,被平
鲁人称作“见啥打啥”,因为击乐者大都对踢 鼓秧歌的套路较为熟悉,所以整个舞蹈的交织
变换,一招一式都能够做到心领神会,鼓点配 合默契。
|